0

    双非三跨暨大第一:面对考题风格大变,唯有不断精进

    2023.04.26 | admin | 247次围观

    原创作者丨山令(J3096)

    择校心理

    我的择校或许有点盲目,说不上为什么就是想选暨大。

    或许是因为暨大在广东,或许是因为暨大的学科排名实力,或许是因为暨大是211听起来没有985那么吓人(hhh),在我还没仔细比对各个学校的时候我仿佛就已经暗暗决定了。

    后来对比了广东省内多所学校的报录比、真题风格、研究方向等等,最后还是最喜欢暨大,于是我作出了这个选择,并一直坚持到最后。

    我本科是一所普通二本,专业又和新闻八竿子打不着关系,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劝我不要“好高骛远”,甚至到了暑假都还有朋友劝我换学校,但是我的态度一直都是:“不听不听,小王念经~”

    大家都说“选择大于努力”,但我并不是非常赞同,或许我一开始做作出了一个比较盲目和错误的选择,但是经过将近一年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功不唐捐。

    另外,今年的暨大好像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典型反例,突变的题型和骤升的难度的确让很多优秀的考生“错付”了。

    但是我们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的时候,是从终点往回望才得出的结论,还在途中的学弟学妹们是没有办法从中获得答案的,题目难易程度、今年压分与否、今年扩招与否都是我们在中途无法得知的外力因素。

    所以我想和学弟学妹说,不要被这句话吓到,更不要用未可知的外力来捆绑本就艰难前行的自己。

    在选择之前基于学校情况的种种考察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做出了选择,它就变成了一个决定,一个需要你为之负责的决定,你需要做的就是专注自身、大胆向前~

    参考书目

    为了方便大家对参考书的把握程度有一个概念,我把他们分成了几个梯队~

    阶段性安排

    七月(暑假)前

    平均低于5小时学习时间

    学习主要任务:啃书啃书啃书

    在暑假前本科课程还比较多,所以没能全天候地投入学习,一天的全科学习时间在5小时左右。

    这一阶段的专业课学习主要以看书为主,几乎就是抱着书生啃。我的进度也特别慢,导致我在接下来的每一个阶段,都觉得自己“来不及”、“学不完”。

    (觅游7月刚开班的时候我给自己做的进度总结)

    7~8月

    11小时左右学习时间

    主要任务:主要书目二刷、做框架、新闻史一刷、实务练习

    到了暑假就正式进入了高强度的考研学习过程,每天的学习时长大约在11h左右,学习的规划也逐渐规律。

    除了4小时的英语和小于一小时的政治,其他时间全分给了专业课。

    (7月作息安排表,但后面没有每天都列出来,因为每天的模块都是一样的,只是内容在按部就班地往前移,所以找到惯性之后我也就没有每天做这个表格了)

    暑假我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重点书目的二刷、做到框架清晰。

    这个时候我才刚开始中新史的一刷,因为觉得进度有点落后,来不及自己做笔记,所以在暑假的时候没有着手制作自己的笔记,而是打算到时候直接背诵手头现有的笔记。

    八月中旬我开始抱着买来的中新史笔记背,九月开始背觅游发的传播学笔记。然而,即使我换了很多本现成笔记去背新闻学,都还是觉得背的并不顺畅。

    因为新闻学不像传播学框架那么清晰,暨大又涉及到两本书的整合,手头的笔记没有一本是完全符合我心里的逻辑的,因此到了将近十月,在把手头的笔记背了几遍还是觉得“这知识不进脑子啊”的时候,我才姗姗来迟地开始着手整理新闻学笔记(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❶ 笔记该做还是得做 ❷觉得某个学习方法不适合自己就要及时止损

    10~12月

    平均13小时学习时间

    主要任务:整理专题、看论文、背书、做题

    十月后觅游增加了专题论述班,这意味着除了整理笔记、背书、写评论,我还需要整理专题、输出练习、积累案例等等。任务量突然的加大令我喘不过气。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沌之后(这种“混沌感”不是浑浑噩噩、自暴自弃,而是突然增加任务量之后一种不知道如何发力的无力感,觉得自己脑子里是一团浆糊),我心里想:“这样下去不行不行~~”,于是花了一些时间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完全理顺。

    我把每天需要做的一堆“乱七八糟”事情分成了四个大类:“基础”、“积累”、“输出”、“复盘”,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归置到里面,并明确时间、要求以及为什么做,给自己立了一个大大的flag~当脑子里的浆糊变成了一张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我突然觉得:不过如此嘛~我可以~我能上!(hhhh)

    (这张图到现在都还是我的ipad锁屏)

    大家在备考途中也很可能会遇到像我这样的瓶颈期,感觉自己想冲却不知道往哪冲……

    非常推荐大家在迷茫期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把自己的待办事项用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是表格“可视化”出来,看到压着自己的一座座大山“不过如此”的时候,不仅会减缓焦虑感、还会增加动力和方向感~

    关于框架

    “做框架”这个词可能从开始准备考研起,我们已经听了无数遍,但就我个人来说,当时对于“框架”还是存有诸多疑问。

    框架有啥用?框架应该框些啥?应该看几遍书再做?应该做的详细一点还是简略一点?

    做框架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将它神话、将它程式化,其实比起“做出框架”这个结果,做框架时梳理学科的思路、归置学科碎片化知识、不断加深对这个学科的理解的这个过程反而是更加重要的事。

    明白了这些就会发现我们总是纠结的“应该看几遍书再做框架?”、“框架应该详细还是简略?”,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我认为,在一本书读到我们有大致印象,但思路还不够清晰的时候,就可以做框架了。

    用一目了然的框架来帮助我们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我自己的新闻学框架和传播学框架是在读第二遍书的时候开始做的,在之后的读书和背书中不断完善。

    做框架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觉得顺畅的逻辑将知识排列组合,也可以借鉴一些笔记和学长姐做的框架。

    我刚开始做的新闻学框架简直像蜘蛛网一样,又长又密,做时一时爽,做完……

    这完全起不到清晰思路的作用啊!这无非是从一种没有逻辑的排列方式,到了另一种没有逻辑的排列方式啊!

    (我的第一版新闻学框架,又臭又长,这还只是一半,完全没法看)

    随着我多读了几遍书,加深了对新闻学这两本书的理解,又经过了暑假的新闻学课程,我逐渐能做出更加一目了然的框架。

    说不清是因为做框架才更理解这本书,还是因为对书本更理解了才做出了更清晰的框架,因为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老哲学家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常念叨的“做框架”的意义所在。

    (我的“最终版”新闻学框架节选)

    可以看出来这一版框架不再那么像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了,我把《新闻学概论》和《新闻传播学》两本书的知识分成五个板块:

    “新闻学基本概念”、“新闻媒介”、“新闻事业”、“大众传媒与社会”、“新闻传播过程:传者、新闻生产、受者”,分别归置其中。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出了知识点的重要性。

    做框架tips

    ❶ 可以多参考一些别人的框架,给自己一些启发

    ❷ 结合自己思考,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

    ❸ 将零碎的知识点按照自己觉得顺畅的方式分类,学会“合并同类项”:比如我将“新闻媒介的性质”、“新闻媒介管理”、“传媒业经营”、“互联网下的传媒业”都归类为【二、新闻媒介】

    将“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规律”、“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新闻事业在中国”归类为【三、新闻事业】,它们本来都分布在书本的各个角落,巧用“合并同类项”,就能将书越读越薄~

    ❹ 建议多将框架“横向展开”(第二种框架),而不是“纵向堆砌”(第一种框架):这样才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书本“层层剥开”,顺着思维导图的树杈不断地往深处、细节处回忆。

    举个简单的栗子,你觉得下面两个框架哪个好记?(hhh皮一下)

    关于笔记

    我……真的是考研路上的懒癌选手,笔记对我来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整合、排版、美化……所以对于做笔记这件事我是“能省则省”,现成的笔记我“能用则用”……

    新闻史方面,我购买了中传一位学姐的笔记,抱着就吨吨吨地开背,后来发现有一些暨大常考的知识点上面并不是很全面,我就把另一份针对暨大的笔记的相应内容剪下来贴上去,在这样的“缝缝补补”中get了我的新闻史笔记(对于这件事我真是哭笑不得)。

    传播学方面,因为传播学的框架很清晰,章节几乎是按照5w框架来划分的,所以我也是直接拿着觅游发的传播学笔记来背的,只是在“媒介分析”和“传播学史”两章中补充了更多批判学派的内容。

    只有新闻学不这么幸运,在用现成笔记背了几遍还是没记住多少知识点之后,我才非常反常地在10月的时候开始制作我的新闻学笔记……

    为了不耗费过多时间在单纯的整合上,我利用新闻学背书的时间,每天整理一部分并背诵,这样在我的笔记完成之时,也完成了新闻学第三轮的背诵。

    有了清晰的新闻学框架在前,整合笔记是非常快的好爱自动答题脚本,直接往框架“骨架”中填入具体文字的“肉”就行。

    利用ipad的笔记软件:MarginNote3(可以将文本摘录进思维导图),往框架里填充笔记的具体文字内容。最后再导入到思维导图软件:ithoughts(方便展开、隐藏、排序),直接用这个软件进行背诵。(我个人习惯了抱着ipad背书,不习惯的小伙伴也可以选择打印~)

    (MarginNote3 整合笔记的神器 强烈安利!可以导出成其他格式的思维导图或word版笔记方便打印)

    (ithoughts 背书神器 推荐给喜欢用电子笔记背书的小伙伴~)

    以上就是我这个奇葩选手的“笔记故事”,虽然都走了一些弯路,但好在殊途同归:都背下来了。

    笔记是我们用来背书的工具,如果有时间整理适合自己的笔记当然最好,但是时间紧张的话也不要慌张,找到能够“为我所用”的笔记通过增删达到和自己完美适配,也是很好的选择~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服务的,只要知识能进脑子里,怎么都可~

    关于背书

    关于背书我有几个小tips想分享给大家

    ❶ 不断重复

    背书就是一个不断对抗遗忘的过程,在开始背书的那一刻起到12月22日最后一科考完,我们都在对抗遗忘,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重复~

    对于新闻史这种“忘了学,学了忘”的魔鬼科目,我采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滚动向前推进,每天都需要背新内容+复习前面的内容,用科学的力量战胜它!

    但是新闻学、传播学这种偏向理解、不需要抠字眼背诵的学科,我就是采用整轮循环的方式背诵。

    背完一轮再背下一轮,大约15天一轮,到后面会越背越快,最后大约背了四五轮。不过光强调遍数是没意义的哦~

    记住才是王道,不是背的次数越多就越厉害,反之背的遍数少也不代表菜~(噢我这该死的求生欲)

    ❷编口诀

    编口诀真的是最快乐的背书方法了,我到现在还记得侧影学长说过的【时重接显趣(新闻价值)】、【一针时典普(宣传价值)】。

    中新史里面涉及到很多年份和傻傻分不清楚的报纸,编口诀也十分有用。

    比如

    《蜜蜂华报》1822.09.12.——“蜜蜂扒耳(82)救幺儿(912)”

    《广州记录报》1827年——“你爸爱期(1827)广州卤鸡(记录)”

    《字林西报》1864,原名《北华捷报》1850.08.03

    ——“一八五零八月三,北华捷报亨利办,十四年后没生意,只好改名字林西”

    (害~一个平平无奇的编口诀小沙雕~)

    反正是自己看的,怎么沙雕怎么来~但是最好把报纸名字和年份都融进口诀里,不然口诀太多了之后,只记得口诀不记得它对应哪个报纸,一样凉凉。

    ❸见缝插针

    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中新史的时候我会顺便在小本本上做一些这样的小填空,中午吃饭的时候放在桌上,嘴里在嚼饭菜,眼睛就在看这个小本本。这样挖空有两个好处:

    1、达到回忆和检测的效果,吃完饭回去就可以把没想起来的部分再看看2、因为大部分内容都被做成了填空,所以抄起来是非常快的。

    这样,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我基本就能完成对前一天背诵内容的复习。

    (我的填空小本本)

    走路的时候可以听一些知识点,有时候我会听觅游的“睡前一背”,有时候我会听自己录的内容。自己录的好处是,最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比较薄弱,在读的时候就可以多读几遍、多强调几遍。

    (自己录的知识点)

    ❹适时输出

    经常把背到的知识拿出来说说,是非常好的加深记忆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把刚背到的知识复述一遍,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和研友交流~

    在传播学已经背了两遍以后,我自己会在走路的时候给我的“云研友”发语音,虽然她不一定会听,但是管他呢,重要的是我说了~

    我神奇地发现,微信语音60秒的限制能够激发我大脑的高速思考,让我在最快的时间内组织好逻辑和语言,用清晰明了的方式把知识复述出来。

    (我给研友发的死亡语音)

    关于专题和论文

    专题我几乎是直接用的觅游发的《专题论述手册》,厚厚的一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的基础概念、扩展理论、热点案例等等。

    配合每周一次的专题课,我会在一个星期内看完、梳理一个专题的内容,边看边制作思维导图,并一边思考是否有相关联的案例或理论,也一并加入思维导图并用绿色标出。在上课的时候学长补充的一些重点也会一并加入思维导图中。

    一开始看到日渐充实的专题思维导图确实会有点自我感动,但仅仅做出漂亮的框架是不够的,而是要在梳理中理解和记忆,因此我会在看完一两页专题手册后用默写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打字输入思维导图,而不是单纯机械的照抄。

    (专题框架)

    (绿色部分是联想相关理论或案例,制作导图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

    对于专题手册中没有具体涉及到的知识点,就需要自己看论文补充了~我主要看的是暨南大学老师近两年的论文。

    我将老师们的论文按照觅游的专题分类,这样就方便补充到对应的专题里。

    我们小班的丸子学姐教了我们超棒的利用excel整理论文的方法~在excel中插入以下几列:

    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论文,并找到“答案”填入表格中~

    这样整理完会对论文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提及的的案例、名言、理论也非常好积累~

    今年334的两道题:“名解:互动叙事”、“简述新闻游戏的特征”答案就藏在这篇论文里啊!我看到的时候真的是嘴角疯狂上扬。所以暨大老师的论文咱们真的要好好看!!

    关于积累和“偷菜”

    新传考研界盛传这样一句话:

    对于每次作业的优秀答卷,我都会悄咪咪去“偷菜”。主要学习优秀选手们的框架思路、积累好用的案例、理论、名言。(没错就是字节学长的传统艺能)

    首先我会在众多优秀作业中选出我觉得特别好的,放入思维导图中,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每点开一部分都能看到他们各自的框架逻辑。

    之后我会在他们之中进一步筛选出一些最好用的、最适合我的思路,重新整合成“完美框架”,以后答这一类题就可以直接参考~

    其中好用的案例、名言、理论、数据,我都会把它们扔进一个word文档里,组成论述弹药库,在其他地方的积累也会一并放入。

    把需要积累的内容随便“扔”进这个文档,并在后面加上一些标签,之后就能够通过检索很容易地搜索到某一类型的案例、名言、理论,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整理它们。

    在平时写论述练习的时候,可以翻看翻看自己的弹药库,在不断的使用中找到自己用得最顺手的“万能弹药”,最后再精选几个就可以上考场啦~

    关于模考和限时训练

    我认为这两者到了后期是缺一不可的。模考可以帮我们把握考场时间、营造考场紧张感、检验阶段性成果。但模考又费时又费力,限时训练则是模考的日常版,长期下来真的会量变产生质变。

    在觅游我一共参加过三次模考,第一次是在9月份我书还没背完,一科考了54;第二次是11月初,334和440加起来考了120(当时真的人都不好了),究其根本就是反应太慢、手速太慢。

    第三次模考是12月初,一科120、一科98,虽然还是有题没写完,但是看到这样的进步我真的很开心,也给了我很大的自信!

    如果说第一次模考到第二次的进步是因为背书,第二次到第三次的进步就是因为每天一题的限时训练。

    经过前期的不停输入好爱自动答题脚本,到了最后我们就要“盘活存量”,知识是永远不可能学完的,但是谁能把现有的知识用活谁就是赢家。

    通过不断的输出形成条件反射般的答题速度,无论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问法,都要坚信:这题我能用现有知识答出来。

    (我的手写限时训练)

    建议大家都可以在11月的时候开始每天用限时的方式练习一道真题,简答的时间不断向10分钟内靠近(我一开始要用20多分钟),论述不断向30分钟靠近,如果没时间写完整道论述题也可以限时5分钟列框架。

    做不完卷子往往是因为做题慢,做题慢更多是因为前期思考时间太长,通过不断的练习缩短思考时间,手速自然就会提上去啦~

    关于实务练习

    我的评论一直写的不是很好,一开始写一篇评论大概需要半天时间,逻辑还非常不顺畅,总是在A到C中间省略一个B,我自己以为是接上了的,其实读者看的云里雾里,不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这是我自己觉得我写评论的最大的问题。

    因此大家写完评论最好自己多通读几遍,抛开很多作者的已知信息,单纯从这篇评论的读者的角度出去去读一读,就能发现很多问题。到了后期我总算能够在写作的时候自我察觉,不要再去兜一些奇怪的圈子。

    第三次模考的时候,我突然想试着写写广告脚本,本来以为我蹩脚的“创意”会踩坑,但分数居然还可以,所以最后在考试的时候我也是写的广告脚本。写广告脚本就是编故事,然后把你的故事填进这样一个表格里。

    比如今年考的“什么是数字营销”,我就在广告中把“数字营销”这个概念拟人化,将它放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基于它自生的一些特性(精准性、互动性等等),在不同场景发生了不同故事,最后再揭晓它就是“数字营销”。(hhh我知道很土 但是考试只能这样了)

    创意点子比较多的同学可以练几个脚本试试~平时在看广告片的时候也多留意一下他们的镜头、景别、创新点。但是评论也不能丢哦,万一不考脚本只考评论呢~

    推荐一些公众号/微博

    评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新京报评论、侠客岛、人民日报微博#你好,明天#栏目、知著网

    行业动态:媒介三六零、刺猬公社、传媒评论

    广告:广告狂人、4A广告门

    暨大公众号:暨者、谭天论道、舆情观察室、互联网治理蓝皮书、暨大刘涛(刘涛老师的微博)

    暨大慕课:《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新媒体文化十二讲》(虽然这个不是公众号,但是就放在这里一起说了吧~现在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了吧?老师亲自划重点,看它看它!去年的好几道题几乎直接能从里面找到答案~大家可以重点积累其中的答题框架和案例~)

    最后:关于心态

    ❶学不完了?来不及了?

    我在考研的每个月都觉得自己来不及了,从四月到十二月每个月都有新“来不及”,但其实从终点回望,每个月都是来的及的。

    本来新传就不是能“学完”的,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进度,一点点进度上的差距说明不了什么~如果你觉得来不及,可能是任务太重把你压的有点喘不过气,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可以试试把手头的任务梳理清楚一点,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或者让自己好好地休息半天,不要被压力牵着鼻子走~

    ❷紧凑的时间,松弛的心态

    我觉得我暑假到九月的那段时间是状态最好的,也是效率最高的。因为我找到了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方式push我向前进。

    我觉得心态松弛和时间紧凑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当时真的连吃饭、走路的时间都不放过,看似我把自己逼得很紧,但其实这些都是在我的可承受范围内的,反而会增加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拥有更加放松的心态,从而提高效率~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这种状态~

    ❸接纳自己的情绪,及时排解

    在考研路上我们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不安和焦躁,但是只要及时消化掉这些情绪,或许也能由焦虑转换为动力。

    记得在第二次模拟考前一天,我整个人就特别慌张、焦虑。我当时正在憋一道论述题,已经好几个小时了就是写不出来,我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去饭堂吃晚饭,就坐在自习室的位置上啃面包,那个面包又干又涩。

    不知怎的突然一下我的情绪就上来了,眼泪啪嗒啪嗒地掉。觉得我怎么把自己搞的这么惨,天天苦哈哈地学学学,连道题都写不出来,更别说明天的模拟考了。

    我自习室的研友看到我这样就把我拉出去开导了一番(狂打鸡汤),过了一会我就好了,甚至觉得刚刚的画面有点搞笑~

    我们一定要觉察自己的情绪,该哭哭、该倾诉倾诉、该发泄发泄,然后回到位置上,又是一条好汉~

    政治

    ➤政治究极要义:刷透1000题

    (怎样算刷透:题目不再错、知道错误选项为什么错)

    ➤推荐参考书/课:

    《1000题》-肖秀荣

    徐涛老师网课-强化班

    《核心考案》-徐涛

    和徐涛老师网课配套的书,会比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更加精简、更加清晰明了

    ➤《考研政治冲刺背诵笔记》-徐涛

    9月之后出的小册子,里面总结了很多笔记,徐涛老师在上网课的时候让大家做笔记补充的内容这里面几乎都有。后来我就是直接用它来听网课,抛弃了核心考案这本大书。

    ➤《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手册》-陆寓丰(腿姐)

    最后的最后才买了这本,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腿姐总结的一些易混词真的救我于水火之中。

    (这样的易混淆概念的总结还有很多)

    ✔《肖秀荣冲刺八套卷》

    ✔《肖秀荣最后四套卷》(俗称肖四肖八,必备~)

    ✔《肖秀荣形势与政策》

    很薄的小小一本,单选和多选的最后两道题都是时政,刷1000题无法解决,就需要这本最后才出的时事小册子,重点做其中的选择题或者把答案填进题目里直接开背,前面的文字没时间可以不看。

    我八月才正式开始学政治。八月政治学习时长每天1.5小时,九月之后都是2小时。我一般会听一节徐涛老师的网课、做对应的1000题。

    为了防止看网课太快乐会看上瘾,会挤占掉刷题的时间,所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等一天的题刷完之后才能看网课视频。

    我是先把前一天网课对应的题目刷完,再去看今天的新课。这样既不会因为看网课时间太长耽误做题,而且在看课和做题之间留一个“冷静期”,更好地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记住。(如果刚看完视频就做题,会有一种自己啥都会的感觉。)

    建议大家不要在1000题上面直接写答案,因为它需要刷很多次。我当时一刷的时候是用了这样一个表格,做题的时候把错误原因都写了上去。

    在10月初结束了1000题一刷。

    在开始二刷之前,我把这一遍错过的题重新再做了一次,加深印象。(一刷的时候会在书本上把错题题号用荧光笔标黄,做错题的时候我就只做标黄了的)

    在二刷的时候我偶然间get到了一个刷题神器表格

    表格里面有提前录入好的答案,在第一列填入自己的选择,第二列就会显示正误、第三列会显示正确答案,同时在最后的表格里会自动统计错误率。

    在这基础上,我在后面增加了两栏作为我的“错题笔记”

    E列是这道题的检索词,比如“毛文章”(毛泽东著作)、“中共会议”、“矛盾”、“土地政策”、“事件标志”、“源泉”等等,这样我们在看到这一道错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检索一下关键词,把它的同类题型也找出来一起对比,就不会容易混淆。

    F列是这道题的错题笔记,标明了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对在哪、错误选项错在哪,用【大括号】框出关键词、把多次错误的题目用黄色高亮标注,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就非常一目了然~

    我在十月底完成了1000题的二刷,在三刷之前又刷了一次错题。

    因此到肖八出来之前,我把1000题刷了3遍,加上错题就有五遍了,我觉得这或许是我政治分数较高的原因~

    至于政治要不要做框架和思维导图,我认为不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像专业课一样也每一章做一个漂亮的框架,因为政治高分的关键就是刷题,只要保证题目不二错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遇到有的章节实在是不做框架就有点理不顺(比如“五位一体”),当然也是可以做的~

    12月肖四肖八出来之后我就开始刷其中的选择题、背主观题,主要是背了肖四。背的时候用了B站up主空卡学姐的口诀,简直是太棒了,大家今年可以再关注一下她还会不会出。

    大家在背主观题的时候不要拘泥于背某一道题的答案,而是把背到的内容都当做自己答题的语料库。

    这样即使是肖老的题目没有完全压准,你也可以(你也只能)在语料库中找到和题目相近、相匹配的答案填上去。我最后甚至把一些新传理论都偷偷用上了。

    肖四肖八做完之后,我把其中所有的错题用软件“Anki”制作成了像背单词软件一样的记忆卡片,选择“不会”它就会在短时间内再重复一次,选择“会”它出现的时间就会相隔比较久。

    之后每天我有事没事就刷刷它们,甚至在考前一晚都还在和合订酒店的同学一起刷着玩(还挺解压的),就这样把所有肖四肖八的错题记得滚瓜烂熟,结果最后还真考到了我们前一天晚上在酒店里刷到的题!所以肖四肖八的选择题和主观题一样重要,一定要把错题记下来!

    (Anki界面 一开始只有题目 点击屏幕出现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