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程序分析报告:「小打卡」,带你从此和懒癌say bye

    2023.05.27 | admin | 153次围观

    今天笔者从参与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小打卡的功能结构,并畅想一下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 小程序概述1. 体验环境

    体验机型:iPhone 6s

    系统版本:iOS 12.0

    小程序版本:V0.11.22.2

    体验时间:2018.10.1

    2. 产品简介

    小程序名称:小打卡

    小程序类型:打卡签到平台

    Slogan:找兴趣圈,上小打卡!

    小程序简介:小打卡致力于通过打卡分享的形式,帮助用户培养好习惯。其涵盖了覆盖外语、阅读、健身、职场等十万个兴趣圈子。

    二. 宏观分析1. 市场环境

    根据阿拉丁研究院出品的2018年8月刊《中国小程序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目前微信小程序总量超100万,市场规模扩张迅猛。且随着微信小程序的功能逐渐完善、场景逐步形成,其用户规模在上半年成爆发式增长,至8月已突破6亿,日活达到2.8亿。

    用户属性方面,小程序高达六成的用户处于18-39岁的年龄区间,这与移动网络的核心用户年龄属性及占比基本一致,说明小程序正在全面渗透到核心网民群体中。

    用户粘性方面,小程序的月人均打开次数为5.98次,较年初提高近50%;而月度停留时长更是高出年初一倍,达到了12.58分钟,说明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

    2. 行业现状

    对于小打卡所处的工具类行业,其人均打开次数和停留分钟数分别为4.56次和4.3分钟,略低于市场整体表现,其原因为工具类小程序主要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需求,因此用完即走的特点更加突出。而30日留存率则高达23.2%,这是由于实用和易用是小程序的特性,而工具类产品恰好以功能性为主,符合用户对小程序的认知,因此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使用群体。

    3. 自身表现

    根据阿拉丁小程序2018年10月5日排行榜,小打卡在工具类小程序中排名第五,其阿拉丁指数为6750,说明小打卡用户量和使用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其关联的公众号高达380个,说明小打卡所提供的功能不仅满足了普通个人用户的需求,也契合许多自媒体或KOL的需求,使用场景十分广泛。

    小打卡成立一年时间,平台用户打卡记录逾700万,用户总数超100万,打卡项目共20万+,社群数达3万,产品的次月留存率约为40%,各项指标都处于增长态势,表现十分抢眼。且其已于去年获得了天使轮融资,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三. 用户分析

    根据小打卡的产品定位及功能,我们可以将其用户群体划归为发起者和参与者,而每种群体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1. 发起者

    2. 参与者

    四. 小程序分析(参与者角度)1. 小程序结构图

    由上述导图可以看出,小打卡的功能非常全面而丰富,能够满足用户在打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求。同时小打卡利用成长体系和社交场景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以保证其长期健康的发展。

    2. 核心功能使用流程图

    打卡流程:

    打卡操作相较而言还是非常易用的,功能设置类似于发表朋友圈,且支持同时上传多类型文件。但笔者仍然发现了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五. 界面分析1. 首页页面

    界面:顶部以卡片形式显示已加入圈子的主题和打卡状态、新建圈子功能和精彩推荐入口,主屏以瀑布式展示共同圈子的成员的分享内容,并在其中穿插精选圈子、精选内容和你可能认识的人这三类自动推荐内容。

    交互:用户可以通过左右滑动查看并点击进入已加入圈子,点击精彩推荐则跳转到发现页面;信息流内容通过上下滑动的交互手势浏览,在每个内容板块内,左上角可点击分享者头像进入其个人主页,右上角可点击关注、或点击更多图标在隐藏菜单中选择不感兴趣或投诉,底部设置了点赞、评论和分享按键。

    优化建议:

    此外精彩推荐其实是导航到发现主页的,笔者建议无需多设置这样一个入口,一是因为如果加入的圈子过多,用户几乎不会滑动到最右,而是找到圈子后就进入了,因此这个入口的使用频率不会很高;二是卡片标签与其导航到的页面标签名称不一致,反而会引起用户混淆,影响操作体验。

    因此我的优化建议是,将你可能认识的人下设置三个标签,分别为圈子好友、兴趣好友、微信好友。其中圈子好友可以根据用户在圈子内的互动情况进行推荐(点赞评论你的人/你点赞评论的人),兴趣好友可以通过用户的浏览记录、自定义标签等信息进行匹配,而微信好友则可直接导入微信通讯录,同时备注其在微信内的昵称。

    2. 发现页面

    界面:顶端为搜索栏和推荐内容banner,中间是兴趣圈子分类导航标签,下面是推荐的打卡活动列表。

    交互:点击搜索栏进入搜索界面qq群聊对话生成器在线制作,点击banner跳转至精选打卡活动专辑,兴趣分类标签则导航至该分类下的打卡活动列表。

    优化建议:

    3. 消息页面

    小程序分析报告:「小打卡」,带你从此和懒癌say bye

    界面和交互:采取列表布局,内容包括日记评论、日记点赞和推送消息,点击可查看详情。

    优化建议:

    对于日记评论和点赞:建议将两者合并,且可以借鉴微信的消息列表形式,采取图文列表的展示方式,在最右侧显示对应的打卡主题缩略图。

    4. 我的页面

    界面:顶部显示个人信息,右侧箭头导航至个人主页,下面设置了列表导航至「谁看了我」二级页面,中间页面展示了七个功能标签,底部按照瀑布式展示打卡日记内容。

    个人主页从上到下分别为背景图、个人信息、我加入的圈子和我的打卡日记。背景图上提供了主页设置按钮导航至资料编辑页面。

    意见反馈页面顶端设置了醒目的「我要反馈」图标,主屏采用了列表和瀑布式混合布局,提供了我的反馈、我们的故事和常见热门话题导航,以及吐槽社区内容展示。

    设置页面采用列表布局,提供了主页设置、消息设置等五个二级导航。

    交互:在我的主页的兴趣标签展示板块,点击「添加」按钮可以选择或自定义标签内容,我加入的圈子以泳道式卡片展示,用户可通过左右滑动查看并点击进入相应圈子。

    优化建议:

    5. 圈子页面

    界面:界面分为参与前和参与后。参与前点击圈子进入详情页面,显示圈子主题、圈子介绍、圈主简介及打卡日记四部分内容。底部栏固定显示收藏、立即参加和举报功能键。

    参与后页面从上到下依次显示圈子主题和参与信息、公告栏、四个功能标签、提醒打卡按钮,广告banner、打卡主题卡片标签、契约概况,日记/详情/成员三个tab标签,底部栏采用舵式导航链接址首页/打卡/发现三个二级页面,各部分间层次清晰。

    契约概况卡片其实也是一个入口,用户点击后会进入契约详情页面,其中奖金总数和邀请好友标签都采用了橙红色突出显示,形成视觉焦点。

    日记标签下的内容排布以及交互设计与首页无异,详情标签下包含圈主简介和圈子介绍两部分,成员标签下将圈子微信群置顶显示并提供了加入群聊的入口,下面为搜索框以及成员列表。

    交互:中部四个功能标签点击后均跳转至相对应的二级页面,其中排行&勋章二级页面中顶部设置了tab标签进行页面切换,排行榜子页面中还提供了下拉式菜单以及时间标签,供用户选择不同的榜单查看。

    广告banner据笔者观察并非每个圈子都有,此处的广告导航至36氪旗下的小程序。提醒小伙伴打卡按钮链接至微信好友通讯录页面。点击打卡主题进入二级页面后顶端可以进行搜索,用户也可通过上下滑动查看往期关卡。

    设置二级页面中提供了删除并退出打卡按钮,而点击邀请好友则会生成带有圈子主题及小程序二维码的海报,且用户可以通过左右滑动选择喜欢的海报背景。

    优化建议:

    六. 运营模式

    小打卡的运营模式在笔者看来还是非常成功的,下面笔者将利用AARRR模型详细地分析一下小打卡的运营方法。

    1. Acquisition/获取用户

    小打卡目前获取用户的手段主要是与公众号或KOL合作进行推广。比如:这次与36氪共同开展的打卡活动,就将和笔者一样的大批订阅者引流至小打卡平台上,且此渠道获得的用户,在质量上和转化率上都有一定保障。

    2. Activation/提高活跃度

    作为一个UGC小程序,小打卡并不需要费太多心思在提高活跃度上,因为圈主使用其开展打卡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并互动起来。所以小打卡只需要提高口碑和知名度,完善其打卡功能、维护圈子内部的健康环境,从侧面辅助圈主提醒成员按时打卡(例如:可以将打卡提醒设置的入口层级降低,提高该功能的使用率),即可以保证较高的DAU。

    3. Retention/提高留存率

    想要用户在完成现有的打卡任务后依然留在平台,小打卡目前采用了三种方法:

    4. Revenue/获取收入

    据创始人徐佳义的采访内容,小打卡小程序目前还未商业化,但笔者在经过了这几天的使用,已经发现了不少可以尝试的变现手段,因此笔者在此给出一些猜想:

    (1)广告变现:广告主分为两种,一是外部商家,二是内部圈主。

    流量变现:最可能的实现方式就是帮助圈主导流到其他的微信生态场景中,例如36氪的打卡活动页面内就设置了公众号和小程序的入口。

    平台分成:对于需要使用契约金功能和付费打卡功能的圈子,平台可以选择从中抽取一部分佣金。但笔者不太赞同采用这种盈利手段,毕竟小打卡已经打出了永久免费的口号,如果开始从参与者身上盈利,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和产品口碑。

    5. Refer/自传播

    小打卡目前主要是基于微信的生态场景,来实现老带新的自传播效应,笔者将其策略总结如下:

    七. 迭代猜想

    笔者在使用小打卡时,对其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一个基于微信生态系统的工具类小程序,究竟还有什么尚待挖掘的可能,又有哪些无法避免的限制呢?

    首先这样一个具有社区性质的小程序,其实为我们在微信的私密社交场景下拓展新的社交关系带来了可能性。

    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用户有了社交想法,小打卡该如何帮助其沉淀社交关系?

    目前小打卡只提供了关注功能,用户不可以直接在小程序中私信他人,若想进一步交流只能在日记评论里留下微信号然后互加好友。这样看来,其实小打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交场景,而是将成果拱手让给了微信,这对于其自身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小打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在于,随着功能体系的复杂化和全面化,作为一个小程序,其产品迭代的天花板是否将要来临?

    目前小程序的应用包限制在1MB内,但是对于小打卡来说,这样的体量明显无法承载其今后的优化需求。此外,小打卡之所以将成长体系和奖励机制纳入系统,想必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留住用户,然而过度占用用户时长,是否违背了小程序「即用即走」的理念?

    作为一个用户,笔者对上述问题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小打卡的打开速度和跳转速度相较而言确实过慢qq群聊对话生成器在线制作,且太过复杂的层级的确让我会在上面多耗费一些时间。

    或许小打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走出微信,以app的形式独立运营。这仿佛是上述两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既沉淀了社交关系,也摆脱了体量束缚。但是离开微信的同时,小打卡是否有能力将千万量级的用户一并带走,是一个棘手且艰巨的问题。

    本文由 @元气少女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