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舆情知识:当我们在谈论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时,实际在说什么?

    2023.07.05 | admin | 175次围观

    在做舆情分析时舆情监控系统有哪些 那个比较好用,我们经常会遇到“群体”这个概念,包括一些相关的术语如“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 “群体”这一术语具有相对广泛的含义,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在这里,我们将专注于探讨在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分析的语境中,“群体”一词的具体诠释。

    舆论中的“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舆论中的“群体”概念一般等同于社会心理学里的“群体”概念。"群体"通常被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和影响,共享一些共同的目标或者有一定的共同认同感。他们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互动:群体的成员需要有一定的互动,这可能包括交流、合作、竞争等。

    2.共享目标或利益:群体的成员通常有一些共享的目标或利益,这可能是完成一个任务、解决一个问题、实现一个目标等。

    3.相互影响:群体的成员需要能够相互影响。这意味着一个成员的行为、态度或信念可以影响其他成员。

    4.共同认同感:群体的成员通常有一种共同的认同感,他们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并与群体有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5.结构和角色:在许多群体中,成员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和角色分配,例如领导者和跟随者,或者不同的工作职责。

    群体往往表现出一些特别的效应,比较常见的有:

    1.从众效应(Conformity):这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适应群体的规范。这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影响,可以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判断,以适应群体的期望。

    2.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是指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也就是说,如果群体成员在讨论开始时就倾向于某一观点,那么在讨论结束时,他们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倾向于那一方。

    3.群体思维(Groupthink):这是指在群体决策中,为了保持群体的和谐和一致,群体成员可能会忽视或压制与群体观点不符的信息,导致决策质量下降。

    基于社交网络形成的“群体”有什么不同?

    网络中的群体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最大的不同往往是沟通交流的方式。传统的群体往往和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如家庭、工作团队、社区等,他们往往以线下的形式做沟通交流。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沟通则依赖于线上,他们表现出了一些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能出现的群体特征。

    我们可以先看下互联网中的典型群体:

    1.兴趣群体:这些群体是由共享特定兴趣或爱好的人组成的,如摄影爱好者、科幻小说读者、健身爱好者等。他们可能会在特定的社交网络平台或论坛上分享信息、讨论话题、组织活动等。

    2.观点群体:这些群体是由持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组成的,如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社会问题等。他们可能会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讨论、辩论、宣传等。

    3.活动群体:这些群体是由参与特定活动的人组成的,如在线游戏团队、编程马拉松团队、网络挑战参与者等。他们可能会在社交网络上协作、竞争、分享经验等。

    4.身份群体:这些群体是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组成的,如性别、种族、性取向、职业等。他们可能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经验、提供支持、倡导权益等。

    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把一些之前很难聚集在一起的人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可能相隔万里,但却可以流畅的用多种形式沟通交流。这些群体的特性和动态可能会受到社交网络的特性的影响,如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广泛性等。例如,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可能会增加群体成员的自由度和多样性,但也可能增加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风险。社交网络的即时性和广泛性可能会加速信息的传播和群体的形成,但也可能增加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

    涉及 “群体”的舆情特征

    当舆情事件涉及到群体时,这类舆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快速传播: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信息可以在群体中快速传播。特别是在借助现在社交网络平台的算法推送机制,一条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触及大量的用户。

    2.情绪化:群体中的舆情通常包含大量的情绪化的表达。群体成员可能会通过强烈的语言、表情符号、图片等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这可能会加剧舆情的影响。

    3.极化:群体中的舆情可能会导致观点的极化。如果群体成员在事件开始时就倾向于某一观点,那么在舆情发展过程中,他们的观点可能会变得更加极端。

    4.持久化:群体中的舆情可能会更持久。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讨论,舆情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而不是像一些个体舆情那样快速消退。

    5.易于操纵:由于群体的特性,群体中的舆情可能更容易被操纵。例如,一些人或组织可能会使用各种手段(如发布假信息、使用机器人账号等)来影响群体的观点和行为,从而操纵舆情的方向和强度。

    回应“群体”类舆情时的注意事项

    回应涉及“群体”的舆情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群体:首先,需要理解群体的特性,包括群体的大小、群体的语言特征(如群体内特有的一些语言表述方式、口头语或表情包,避免误解)、群体的观点和态度等。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舆情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回应。

    2.及时回应:由于舆情可能会在群体中快速传播,因此需要及时回应,避免舆情失控。可以借助舆情监测工具,如鹰眼速读网来监测舆情。

    3.持续关注:舆情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需要持续关注舆情的发展,以便及时调整回应策略。

    4.以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应对群体极化:如果已经发生了群体极化现象,回应时需要格外的谨慎。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帮助群体成员更全面地理解问题。避免提供可能加剧极化的偏见或误导性的信息。

    以上只是一部分注意事项,实际上,回应群体舆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环境来制定和调整回应策略。

    常见舆论效应和“群体”的关系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或者叫做过滤泡(Filter Bubble)是一个现代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搜索引擎环境中的现象,指的是当我们的信息获取和消费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时,算法会根据我们的历史行为和偏好,向我们推送更多我们可能感兴趣的信息舆情监控系统有哪些 那个比较好用,从而使我们处于一个主要由我们感兴趣的信息构成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与群体有密切的关系。在信息茧房中,人们往往会与那些持有相似观点和兴趣的人进行交流,形成一个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可能会加剧群体极化,因为群体成员主要接触的是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很少接触到不同的观点。这可能会导致群体成员的观点变得更加极端,也可能导致他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信息茧房也可能影响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都处于相同的信息茧房中,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形成共享的观点和认同感,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但同时,他们也可能更难以理解和接受群体外部的观点和信息,这可能会导致群体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和隔阂。

    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误,主要涉及到个体层面的认知和信念。逆火效应是指当人们面对与自己的信念相冲突的证据时,他们不仅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反而可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这种现象在政治、宗教、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有观察到。

    然而,虽然逆火效应主要涉及到个体层面的认知和信念,但它也可能在群体中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都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他们可能会一起抵制与他们的信念相冲突的证据,从而导致群体的观点变得更加极端。这种情况可以被视为一种群体极化的表现。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由德国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在1974年提出。这个理论描述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即个体因为担心持有与主流或者看似主流观点不同的观点会遭到排斥或者孤立,因此选择保持沉默,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群体效应,因为它涉及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然而,与其他群体效应(如从众效应或群体极化)相比,"沉默的螺旋"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环境对个体自我表达的影响,特别是在公共舆论环境中。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理解公共舆论、社会压力等现象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某些社会环境中,某些观点可能会被压制,而其他观点可能会被放大。

    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